目錄
你是否曾經這樣感受過?
- 明明已經長大,卻在關係中總是不安、退縮、討好?
- 面對父母時,仍不自覺地回到那個「乖小孩」角色?
- 想擺脫家庭的影響,卻發現許多情緒反應早已深入骨髓?
這些,其實不只是你一個人的問題。 而是──你內在的「原生家庭」仍在悄悄主導著你的人生。
原生家庭,不只是過去的回憶
「原生家庭」是我們出生與成長的地方,父母如何互動、情緒怎麼流動、我們怎麼被愛、怎麼被責備,都在無形中塑造了我們對自我、他人、世界的信念。
許多成年後的情緒困擾與關係卡點,都來自這段看似已經遠去的歷史。
薩提爾的「冰山理論」:真正影響你的,不是表面行為
家庭治療大師 Virginia Satir 提出了一個深具啟發性的概念:「冰山理論」。
她認為,一個人的行為只是冰山一角,真正驅動行為的是底下的感受、渴望、自我觀感與信念。
舉例來說:你對伴侶生氣,表面是爭吵,但深層可能是「害怕被忽略」、「渴望被重視」──這些來自你童年未被看見的經驗。
透過覺察冰山下的內容,我們才能真正理解自己,不再只靠壓抑或忍耐來應對情緒。
一步步走回自己:薩提爾療癒原生家庭的四個方向
1. 看見內在小孩
學習聽見內在那個曾經受傷、被忽略、努力討好卻仍不被理解的孩子。你可以試著寫一封信給童年的自己,問問他/她需要什麼?曾經多麼渴望被擁抱?
2. 重新認識父母
父母也是在他們的原生家庭中成長的人。帶著理解,而不是指責,去看見他們行為背後未被滿足的渴望。這並非寬恕,而是一種釋放。
3. 重建自我觀感
從「我不夠好」的信念中走出來,相信「我值得被愛、值得幸福」,不是因為做得多好,而是因為我本來就有價值。
4. 練習一致性溝通
當我們學會不討好、不指責、不壓抑,而是誠實地表達自己的感受與需要,就能在關係中建立真正的連結,而不是互相消耗。
你不是為了責怪家庭,而是為了讓自己自由
療癒原生家庭,不是要怪罪誰,而是為了讓你重新掌握對生命的主導權。
每一次勇敢地看見自己、照顧情緒、說出真實感受,都是一種修復。
因為,真正的家,是你內在那個可以自由呼吸、被完整接住的地方。
推薦給你:療癒旅程的起點
如果你也正在這條路上,這幾本書可能會給你更多力量與指引:
- 《療癒原生家庭創傷》|Vienna Pharaon
- 《與內在小孩和解》|John Bradshaw
- 《薩提爾的對話練習》|Virginia Satir
最後想說…
沒有人可以選擇自己的出身,但你可以選擇,是否繼續被過去束縛。
願你在每一次療癒的淚光裡,都更靠近真正的自己。
也願你能成為那個「讓內在孩子終於安心回家」的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