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模樣

你心中的「家」是什麼樣貌?即便有家,我們又沉載了多少家給我們的傷痛,從父母那一輩累積下來的傷痛,變得一代一代的傳遞下來,那曾經的被寫在書本上美好的故事裡,並沒有發生在現實的生活中,只存在我們認為的應該的世界裡,出生在哪個家是我們無法選擇的,雖然聽起來很殘酷,但這就是我們每個人,人生都會面臨的難題,唯有從內心開始轉變,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才會變得不一樣。

認識更多

01

與原生家庭和解

從學習與原生家庭和解,從內看到原生家庭的傷痛開始來認識自己,

02

內在探索靈性成長

透過內在探索,從新認識自己的感受,把缺乏的動力把它補足,讓自己不在感到害怕。

03

創造有愛的家庭生活

透過公益活動學習付出,練習給予愛,讓自己有能力建構一個有愛包容家庭。

01

與原生家庭和解

家庭動盪
0~10歲
母親離世
10~20歲
父親衝突
20~30歲
家人相處
30~40歲

找到內在地圖

陪伴你找到自己的內在狀態,依照每個人不同的個性,使用不同的方法,來看到自己內在的地圖,今生該完成的使命為何。

該如何收拾行囊

幫助你找到內在動力,專注在未來的目標,不再被生活中的事件所困擾,勇敢往自己的路途上邁進。

到最後⋯⋯當你付出多少,就會得到多少愛,讓愛可以分享出去。

看到內心的愛,產生出的光亮,每天努力地持續放光,讓更多人能夠感受到這份愛,永不放棄。

家到底是什麼的存在,對於很多人來說可能會很疑惑為何會這樣想,到底只要有父母小孩就是一個家嗎?該要用什麼方式互動才是個家,家的溫暖到底又是什麼,什麼時候才會想家,什麼時候才會想回家,在我心中是沒有答案的。

長腿夫婦

Vito & Jessie

02

內在探索靈性成長

「家族共業」容易忽略的家庭底色

「家族共業」常見的解釋方式是指,過去所產生的因而現在的果,在靈性的角度來看業力,指的是一個家族成員共同承擔、累積過去世代的業力(Karma)。常見如佛教中都有談到,認為家族不只是血緣上的連結,還有靈性上的因果關係。

Read More

「與父母和解」寫信給父母

Read More

「內在連結」透過冥想與自我對話

Read More

「教練對話」傾聽您內在聲音不帶批判

Read More

「更多協助」催眠家族與系統排列

Read More

透過公益活動,來學習如何付出

從剛出社會的第二份工作開始,因為薪水的提高,知道可以捐助認養小朋友開始後,一直到現在都不間斷地持續捐款給家扶基金會,目的是要讓自己永遠記得把這份收到的愛,要傳遞下去給更多的人,也是因此認識了我太太才有辦法繼續把這份愛往下傳遞下去。

以前我很少跟朋友講說捐館了哪些單位,現在分享出來給大家知道的目的是希望更多人可以一起響應活動,讓這社會變得更美好。

一起做公益

走出家庭創傷,走向愛的流動

我們無法選擇出生的家庭,但我們可以選擇如何轉化它的影響。這是一趟從原生家庭的傷痕出發的旅程,我們會練習覺察舊有的情緒模式、放下過去的怨懟,進而進入內在靈性的探索:學習與自己內在的小孩對話,喚醒自我價值與愛的能量。最終,我們將不再只是原生劇本的延續,而能夠用更清明的心,去創造屬於自己的家庭樣貌,讓愛重新流動。

  1. 與原生家庭和解:理解、接納、放下家庭系統的情感糾葛
  2. 內在靈性探索:開啟與內在小孩、直覺與覺察的連結
  3. 創造新的家庭模式:建立愛與界限共存的親密關係與家庭文化

用愛療癒過去,為未來的家注入希望

很多時候,我們在親密關係中重演童年的傷痕,反覆尋找一個從未真正擁有過的「家」。這個主題帶領你從與原生家庭的深層對話出發,看見那些深藏的渴望與創傷;透過靈性的探索,我們學會陪伴自己的情緒、看見靈魂的聲音;最終,你將成為自己生命的創造者,重新定義「家」的樣貌,並開始建構出真誠、穩定又溫柔的家庭連結。

  1. 釋放舊有家庭模式的綑綁:看見傷害,理解自己並不孤單
  2. 修復內在世界的缺口:喚醒靈性力量與自我接納
  3. 建屬於自己的家:有意識地選擇愛、責任與溫暖的相處方式

家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