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信給父母,回信給自己」自我療癒步驟與幫助

這套方法由劉仁州老師建立,被稱為「生命的深度醫治」或「醫治童年創傷」。它是一個透過書寫與內在對話,來療癒自我的工具。

療癒的先決條件與準備(前提) 在開始這個練習之前,有幾個重要的心態和準備工作:

接受自己已經長大

不論年紀多大,若仍處於孩童狀態,就難以進行療癒工作。必須接受自己已經長大的事實,並將個人的生命學習成為療癒的管道,透過學習和練習來自我療癒。

停止繼續受害

如果父母仍在世且互動頻繁,你可能仍感受到來自他們的傷害。雖然父母可能不會改變,但你可以選擇不再讓自己受害。這可能意味著需要與父母保持適當距離,不再依賴他們或被情感勒索。你需要學習「成為自己的父母」,保護並照顧好自己。

停止批判審判父母

不要再將童年創傷歸咎於父母,也不要不斷地在生活和心理上批判他們。這會耗損你的生命力量。雖然受傷是因父母而起,但療癒必須靠自己,而非期待父母道歉或彌補。

學習照顧自己,成為內在小孩的愛心父母

童年創傷會積壓在內在小孩中,導致情緒性反應或無意識地傷害他人。你需要學習如何陪伴和照顧自己,尤其是在痛苦、委屈、憤怒、悲傷或恐懼時。

    意願:必須願意回顧和探訪小時候受傷的自己。

    能力:學習如何做一個「父母」,即使你沒有實際的子女。你的童年就是你的「內在小孩」,你需要培養能力去安慰、陪伴、擁抱它。這個書寫練習的過程,正是在成長你「做父母的能力」。

    寫信給父母的實際操作

    心態與視角
    • 對著父母的「生命」帶著愛與尊敬,而非他們的「行為」。
    • 理解父母的言行不代表他們的生命本質。他們的創傷可能來自祖輩或過去的環境,他們也並非故意要傷害你。
    • 將這視為「命運的安排」,而非父母故意要成為傷害孩子的父母。
    • 寫給一個你認為是「上天指派來做你父親或母親」的形象。
    表達的內容與焦點
    • 信件的目的是「表達」,恰當的表達能帶來療癒。
    • 表達的是你小時候的自己,包括你的感受、需求、渴望、願望、失落以及那些不為人知的內心過程。
    • 讓小時候的自己被知道、被看見。
    • 注意力放在小時候的自己,而非父母的行為或指責。這不是一封批判或指責的信。
    • 避免在信中扮演父母的父母:不要想去照顧父母,或教導他們如何做人。這樣會讓你忽略自己內在那個需要被照顧的小孩。
    信件的處理
    • 即使父母健在,你不需要將信件交給他們。這封信是你個人生命的學習與練習。
    • 將信件念出來: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你需要有一個對象或小團體作為你的聆聽者。
    • 理想聆聽者的特質:他們應該是有學習生命的、耐心聆聽、尊重你的表達,並盡力理解你的情緒和訴說。他們不需要給太多回饋,最後可給一兩句話或一個擁抱。
    • 有聆聽者的重要性:生命需要被聆聽,不只是自己聽見自己,更重要的是有「你之外的人」聽見你。這會讓你感覺到你的父母真的在聽你,也能幫助你避免陷入自我中心和情緒中。
    • 如果找不到聆聽者:嘗試向身邊認識的人開口。如果真的沒有,劉老師表示也可以尋求他的幫助,透過線上語音方式聆聽. 不一定要面對面,線上或電話語音也可以。
    情緒的處理
    • 在書寫或念信過程中,情緒很可能會被觸發。
    • 不要控制或壓抑情緒,讓情緒自然流動。
    • 允許自己哭泣,即使哭到無法繼續書寫或念信。等情緒平復後再繼續。
    • 情緒的流露本身就具有療癒效果。
    信件的長度與頻率
    • 建議限定寫信時間,約15分鐘一封信。時間到了就結束,下次再繼續。
    • 這不是寫一次或兩次就能結束的練習。
    • 一個來回:寫信給爸爸,爸爸回信給自己;寫信給媽媽,媽媽回信給自己。這總共是四封信
    • 建議至少完成五個來回。
    • 可以隔幾個月寫一次,每次書寫都是自我療癒的過程. 整個過程可能需要一年到兩年。
    • 回信給自己(從理想父母的角度)的實際操作
    目的與重要性
    • 回信的環節具有更大的療癒效果。
    • 生命除了表達,更需要「被表達」,即被珍惜、陪伴、愛護,才能成長茁壯.
    扮演的角色
    • 學習成為自己的父母:給予小時候渴望但卻未曾得到的愛.
    • 不要變成你原來的父母:回信時,你不是扮演那個無法接受你委屈甚至可能造成二度傷害的「現實父母」.
    • 扮演理想化、轉化後的父母:想像你的父母經過了學習、生命得到了轉化,他們認知到自己曾做過傷害你的事情,並願意承擔責任,接受對你造成的傷害。這是你內在最渴望、最理想、最有力量的父母形象。這個形象會不斷蛻變和演化,朝更完美的方面發展。
    回信的內容與語氣
    • 理想的父母會對孩子承認:「孩子,我錯了,我跟你說聲對不起。」「我承認在你小時候傷害了你,我願意為過去帶給你的傷害跟你說對不起。」「我知道這些年你的成長不容易,如果我有機會,我會非常願意來彌補。」
    • 他們會承擔責任,不會用自己的創傷或困難作為傷害孩子的藉口。
    • 如果不知道怎麼寫:可以請教老師或有經驗的人,請他們示範,然後模仿他們的語氣和內容
    • 用「心」去感覺和體會,而不是單純用頭腦說話。

      這套方法的幫助與效益,實現自我療癒與轉化

      深度醫治童年創傷
      • 這是一個醫治內在小孩的過程。
      成長做父母的能力
      • 透過這個練習,你會不斷成長,成為一個更有能力、更懂得愛自己、照顧自己的「成人」。這能讓你成為更好的照顧者或陪伴者。
      獲得內在滋養
      • 當你從自己內在的「愛心父母」或「生華的父母」那裡得到滋養,你就不會再把更大的希望寄託在現實父母身上,因為他們只是凡人。
      學會承擔自己生命的責任
      • 受傷或許是因父母,但康復和療癒必須由自己來承擔。
      改善其他關係
      • 當你內在父母和內在小孩的關係得到療癒,你的夫妻關係、與子女、兄弟姊妹等其他外在關係也會隨之改善。
      情緒的釋放與療癒
      • 情緒的流動本身就具有療癒效果,能夠說出過去不敢表達的情緒,感受情緒在身體的流動,都能帶來療癒。
      學會處理內疚
      • 如果你對已逝父母感到內疚,可以透過信件向他們表達和道歉。同時也要思考這份內疚是否必要,是否是自己堅持要帶的,並學習接受有些事情超出了自己的努力範圍,從而放過自己。

        其他考量

        父母健在但關係仍差
        • 當你內在被滋養後,會更懂得保護自己,不再繼續讓自己被現實父母傷害。這可能包括與他們保持適當距離,或選擇不對號入座他們的負面言行。

        童年創傷記憶模糊

        • 即使你記憶中沒有清晰的創傷事件,但如果有旁人(如親戚)提及,可以選擇相信它的真實性。去「感覺」那個年幼的自己,並為它表達。因為身體會記住那些創傷和恐懼。
        寫信給自己
        • 除了寫給父母,你也可以寫信給現在的自己,寫給小時候或受傷的自己。用你「成熟的自我」來照顧「孩童的自我」。這也是內在關係療癒的一部分。

        寫信給已逝的其他人

        • 對於已逝的親友(如爺爺奶奶、好朋友等),如果心裡仍有未處理的情緒或遺憾,也可以寫信。這是一個「道愛、道謝、道歉、道別」的過程。透過寫給對方並扮演對方回信給自己,讓這段關係可以從「逗點」走向「句點」,避免繼續被逝去者的影響綁架。
        家庭紛爭中的母親角色
        • 如果身為母親,面對配偶和孩子關係不佳,作為母親不應直接介入父親和孩子的關係。應專注處理好自己的夫妻關係和母子關係。要相信父親和孩子彼此間仍有愛,最終會找到解決方法,即使過程可能會很艱難。
        這個「寫信給父母,回信給自己」的練習,是一個需要時間、耐心和重複進行的深刻自我療癒過程。
        Vito Hsu
        Vito Hsu

        人生的自我修行,是一條透過覺察成為更好的自己的旅程。當我們學會照顧好自己的內在,才有餘裕追求更深層的靈性探索,人際關係自然會變得順暢,家庭關係會變得更好。學會在生活中實踐覺察與成長,透過內在修煉,在生活中不斷提升自己,找到內在和諧的方式。
        想要教練對話:可以FB私訊我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