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當一個人說話時突然暴怒,往往不是因為「現在的事」本身,而是因為「背後沒說出口的感受」與「未被處理的情緒經驗」突然被觸發。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心理與行為原因:
1. 情緒累積已久,突然爆發
他可能平常壓抑情緒、不習慣表達不滿,當小小一件事出現,就成為壓垮情緒的「最後一根稻草」。
例如:他表面上為一件小事生氣,其實是在為多年來的忽視或委屈發火。
2. 內在有未被處理的創傷或過往經驗
有些人過去曾遭遇忽視、羞辱、控制,導致現在只要遇到類似場景,就會進入「戰或逃」的模式,習慣以怒氣自保。
例如:小時候常被責罵的人,長大後可能對批評特別敏感,一被指出錯就立刻暴怒反擊。
3. 缺乏覺察與調節情緒的能力
不是每個人都學過怎麼表達情緒或調節自己。一些人只會用「怒氣」來表示不舒服,因為他們沒有其他語言可用。
例如:不懂怎麼說「我受傷了」的人,常用「你很煩!」代替。
4. 暴怒是一種操控或防衛策略
有些人從小學會:「只要我發脾氣,別人就會讓我。」這變成一種習慣性的行為模式,透過暴怒來保護自己或操縱他人。
例如:用暴怒阻止別人再說下去,以免自己被看穿或失去控制權。
5. 內在其實很脆弱,只會用怒氣保護自己
很多暴怒的人其實內心是害怕的。憤怒的背後,藏著的是被拒絕的恐懼、沒被看見的傷心、被比較的不安。
例如:「你為什麼都不聽我說!」的怒吼,其實是「我好希望你能懂我」。
背後的渴望沒有被滿足
暴怒的背後有個沒有被滿足的需求,當我們容易暴怒的時候,我們應該要看看自己的哪個部分沒有被滿足,而不是透過用暴怒的方式要大家來妥協,而是先調整好自己內在透過溝通的方式來解決問題,這個暴怒不單只是讓自己感到不舒服以外,也讓周遭的人承擔了不必要的壓力以及恐懼的情緒,或許不知道怎麼善用溝通的方法才會選擇要用激烈的情緒來要別人聽自己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