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
明明只是想表達一個感受,卻演變成一場爭吵;
或者你在家人面前總是吞下話語,因為害怕說出口就會受傷。
在我接觸薩提爾模式之前,我也一度以為「溝通」只是一方說,一方聽,說完了就好。但後來我才發現,真正有力量的對話,是能讓彼此更靠近、而不是更遠的過程。
薩提爾是一位美國的家庭治療師,她不只是研究家庭關係,更相信人可以透過對話重新連結,重建自我價值與親密關係。她提出了一套「溝通姿態」與「一致性對話」的觀念,讓我們有機會不再用指責、討好、超理智或打岔來保護自己,而是學習如何真誠地說,也溫柔地聽。
為什麼我們說話會這麼困難?
大多數人從小在原生家庭中,就習慣了「壓抑感受」、「照顧他人需求」、「說話要聽話」的溝通模式。久而久之,我們變得難以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甚至連自己要什麼都不確定。
而一旦進入關係中,這些模式就會被複製。我們常常不是在對話,而是在彼此的傷口上來回踩踏。
這時,薩提爾對話練習提供了一個很溫柔又實際的起點,幫助我們慢慢練習從內在出發,建立真實連結的語言。
薩提爾對話練習:五個溝通步驟
這五個步驟可以幫助我們在衝突中,不急著防衛或逃跑,而是從自己內在的情緒與需求出發,轉向理解與連結。
① 覺察當下感受
先問問自己:「我現在的感覺是什麼?」
「我感到難過/害怕/無力/不被理解。」
這個步驟不是去找誰對誰錯,而是讓我們先和自己站在一起。
② 辨識感受背後的需要
「我有這個感覺,是因為我很需要……」
「我會緊張,是因為我很需要被尊重。」
「我會生氣,是因為我需要一點空間好好思考。」
情緒只是訊號,真正重要的是被藏在後面的未被滿足的需要。
③ 表達自己的渴望
「我真正想要的,其實是……」
「我希望我們能慢慢講,而不是互相打斷。」
「我其實只想被聽懂,而不是被糾正。」
這一步是讓對方看見你想靠近的那一份誠意與渴望。
④ 傾聽與回應對方
「我聽見你說你感到……你是因為需要……我這樣理解對嗎?」
「你說你最近很煩,是因為壓力很大,很想有人陪,是嗎?」
這是一個重新建立信任的黃金時刻,讓對話不再只是你來我往,而是真正彼此看見。
⑤ 提出合作的可能
「如果你願意,我們可以一起試試看……」
「我們之後可以試著約定輪流說話、不打斷彼此,好嗎?」
這是對話最有力量的結尾,讓關係不只止於理解,而是前進與改變的起點。
對話不是技巧,是選擇活出一致的自己
薩提爾說過:「與人溝通的方式,就是你活著的方式。」
當我們開始練習這樣的對話方式,不只是解決問題,更是幫助自己與他人慢慢活出一個有愛、有界線、有連結的自己。
這不是容易的路,但它值得一再嘗試。
結語|從今天起,給自己一個練習的機會
下一次當你面對關係中的衝突、冷漠、爭吵,不妨試著放慢腳步,用這五個步驟,練習一次不同的說話方式。
也許,你會驚訝地發現——原來,我可以不用吼、也不用躲,就能被聽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