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如何讓孩子成為自己 | 李崇建 Chung-Chiene Lee | TEDxDadun

李崇建 TED 演講

【孩子為什麼說「我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從教養談起】

在我的教學現場中,最常聽到孩子的一句話是:「我不知道自己要什麼。」或是:「我不知道怎麼選擇。」每當我聽見這樣的回答,心裡總有一種遙遠的感覺——那個「自己」,對孩子來說彷彿是一個陌生人。他們好像從來沒有被允許好好地「成為自己」。

我們真的允許孩子成為他自己嗎?

我經常問家長與老師:「你願意讓孩子成為他自己嗎?」幾乎所有的大人都會點頭說:「當然願意!」但當我繼續問:

  • 你允許孩子自由選擇他的職業嗎?他可以是醫生,也可以是公有。
  • 你允許孩子選擇他的性傾向嗎?可以是異性戀、同性戀,或跨性別者?
  • 你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嗎?他可以生氣、害怕、傷心嗎?

這些問題,才真正觸動我們的底線。當孩子真的做出選擇,或表達了真實的感受,我們是否還能坦然接受?

被壓抑的情緒,長大後會變成什麼?

我常看到大人在孩子生氣時說:「不要再生氣了!」「你再生氣爸爸就生氣了。」原來孩子不能生氣,但爸爸可以生氣。

長期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的孩子,當他們成為大人時,會是什麼模樣?或許是那個面紅耳赤、聲音高亢、卻還說「我沒有生氣」的大人。那是一種從小被否定情緒後產生的斷裂,他根本不認識自己的情緒。

如果我們不允許孩子難過、不允許他哭、不允許他害怕,那他怎麼學會接納自己?我們常說「要相信自己」,但當孩子都無法承認自己正在害怕,他又怎麼可能相信自己?

孩子真的可以有意見嗎?

很多大人說孩子意見很多,但真正聽他說完,卻馬上否定:「這個不健康」「那不行」「怎麼會這樣想」。我曾經見過一個孩子終於鼓起勇氣說:「我想吃鹽酥雞。」媽媽的第一句話卻是:「那個很油,不健康。」孩子改說:「那我要吃布丁。」媽媽又說:「中午怎麼能吃布丁?」

孩子說出來的,是自己的選擇,還是我們大人期待的答案?

我也見過爸爸說:「你自己決定,我都可以。」但當孩子真的說出選擇時,爸爸立刻反問:「你想清楚了嗎?你確定嗎?」孩子開始懷疑自己,最後選擇沉默。

一個孩子如果不能跟自己當朋友……

曾有個孩子來找我,他拒絕上學,也不願和媽媽說話。我問他:「你願意和你自己當朋友嗎?」他搖頭,說:「我覺得自己很糟糕,不值得當朋友。」

耶魯心理學家 James Comer 曾說:「良好的人際關係建立在良好的自我關係之上。」

當孩子從小不被允許表達情緒、表達想法,與自己的關係就會日漸破裂。他不再相信自己、不再喜歡自己。那麼他又怎麼可能與他人建立真正的連結?

對話的品質,決定孩子認識自己的能力

我問家長:「你最常對孩子說的一句話是什麼?」孩子的回答是:「快一點!」、「功課寫了沒?」、「不准玩手機!」這些命令與說教,成了親子對話的全部。

如果我們願意放下命令與教條,蹲下來,好好看著孩子的眼睛,聽他說一說:「我撿到一顆石頭」,並且接著問:「你在哪撿的?」「為什麼會撿它?」我們就會發現:那個孩子,正透過這樣的對話,慢慢地在認識自己。

結語:成為自己,是一條需要被允許的路

孩子要能認識自己、接納自己,需要的是一種「被聽見」與「被理解」的空間。我們大人能否練習放下控制,放下期待,陪孩子說一段真正的話?不是命令,不是指導,而是傾聽與陪伴。

因為唯有這樣,他才可能在未來面對世界時,有勇氣說出:「我知道我是誰,也知道我想成為誰。」

Vito Hsu
Vito Hsu

人生的自我修行,是一條透過覺察成為更好的自己的旅程。當我們學會照顧好自己的內在,才有餘裕追求更深層的靈性探索,人際關係自然會變得順暢,家庭關係會變得更好。學會在生活中實踐覺察與成長,透過內在修煉,在生活中不斷提升自己,找到內在和諧的方式。
想要教練對話:可以FB私訊我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