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有段期間我覺得我快撐不下去了,好想要離開這個地方,但又有種你如果你離開你就是罪人的心情產生,開始有種不如我出家好了,我確實有很長時間在考慮這件事,我想擺脫掉這一切紛紛擾擾,是不是我就不在被這段關係所綁架。
我原本以為在我28~30歲的期間,我開始在台北工作後,大家也都各忙各的工作,已經很習慣大家彼此一年聯絡個幾次的模式,也有可能只有我是這樣,某一天我姊卻想要把大家聚在一起做一些事,當時我人在台北工作我有善意的提醒她說,我們大家要有共識很難,建議他不要這樣做不容易成功。
當時她沒有聽我的勸告執意要這樣最後,最終把失敗的原因怪罪在我的身上,這件事我感到非常的挫敗,從善意提醒到即便我在困難之中,我也願意配合,到最後我在人生低谷中,沒有人關心我以外,我還要被當成罪人,被當成罪人的這部分事實上是背後大家聊天的結果,其實表面上的說法是我姊說她能力不足。
我原本想要過好我自己生活就好了,從大家開始各自過各自生活後,我遇到的任何困難也都很少尋求家人之間的幫助,一直到這個事件發生以後我的人生開始感到崩潰,我有一整年失去動力,無法提起任何的力氣去做任何事情,負面到我每天都想從大樓的樓頂下往下跳。
從小在家庭關係中我感到精神很錯亂,我注意到很多時候我聽到都是在背後批評對方,但見到對方時候卻又變得非常客氣,講出來的內容跟我我聽到的內容有所不同,難道這就是成熟的大人?要學會如何當作一個懂的交際的社會人,或許這就是所謂的成熟。
那些年我感到特別的掙扎,即便到現在我想到也讓我時常喘不過去來,我總是有想做的事情,但背後又會夾雜著我聽到家人對我的批判,一進一退要在這樣的關係中消化我聽到對我的不滿,有要在相處想試著不要去想對方是怎麼看待我的,我有時感到我對人生失去動力,那一直是我在生命中掙扎的過程。
關於大家對於父親的關係,我總是會想到難道我做得還不夠多嗎?
在10幾歲到20多歲那幾年,家人都去追尋自己想做的事物時候,我是唯一留下來陪伴我父親,為何會需要陪父親可以看這篇「誰能接住我」,裡面有談到如果不照父親的意思,父親就會暴怒讓人感到恐懼。
剛開始工作那年,我懷抱著我終於可以為自己而奮鬥了,我想專注在自己的工作上,但父親早上6點會帶自己女友回家,講話非常大聲,加上他煙癮很大,把整個家都弄的煙霧瀰漫又非常吵,導致我睡眠狀態不是很好,於是我就跟我大舅尋求協助,想要搬離家裡一陣子專心在工作上,當我都講好可以了以後,我舅媽就跟我說:「你要回去照顧你的父親。」當我聽到這段話的時候,我瞬間腦袋一片空白,精神錯亂,原因是我從小長大有意識以來,絕大多數的都是聽到舅舅家對我的父親都是抱怨跟批判,突然轉換一種視角我開始難以消化,我第一個反應是我的其他家人呢?我已經做得夠多了吧,其他人都不在家陪我爸了,當我感受到極度困難的時候,我意識到我們終究是兩個家庭,這個家就是我們的家你自己要想辦法,而不是要依賴我們來幫你解決你的問題,從那時候開始我明白,沒有任何協助我只能獨自面對。
在慢慢從谷底爬起來的這段時間,2020年我父親卻出了場意外,變成需要長時間有人照顧他,當時我哥跟我爸的關係不好,多數時間其實是我二姊在帶我爸看醫生,剛好在疫情期間我姊的工作也就比較少,請她幫忙比較多,在一段時間後我發現她開始變得很不開心,當時我對自己的工作也是遇到瓶頸,我敏感體質又爆發,有注意到她是不是需要更多的協助,於是我就給予更多的關心與幫助。
高度需求的人,渴望被理解與陪伴
談到這邊我有種複雜的情緒與父親的關係,父親是一個需求較高的人格特質,很多時候我們需要一直回應他,他才有辦法穩定下來,小時候跟父親的關係,父親對我們小時候都很冷漠,幾乎不跟我們互動,加上父親非常兇,所以我們下意識會保護自己為了不受傷,而也選擇跟他保持一段關係,第一是不想受到冷落,第二是覺得他可能喜歡這種互動模式,然而當我們開始長大了需要往自己的生命建構的時候,父親又要用一種大家要非常重視他的需求來回應我們,如果不這樣做他就會表露出很激動,要不我就去死一死我是孤單老人這種強烈的情緒勒索的表現方式。
高度需求有以下幾種人格特質:
一、依附理論的觀點(Attachment Theory)
1. 早年依附關係不穩定:
如果一個人在幼年時期與主要照顧者(通常是父母)之間的依附關係不穩定,例如:
- 情緒需求時常被忽略或混亂回應(忽冷忽熱)
- 愛的表達不一致,讓孩子難以預測何時會被接納
這會造成「焦慮型依附」(Anxious Attachment),長大後容易對關係產生不安全感,渴望更多情緒回應與親密確認。
二、自我價值與認同的缺口
2. 內在空洞或價值感低落:
一個人如果從小缺乏被肯定與穩定的愛,可能會長期覺得「我不夠好」、「我需要被別人愛才能證明自己存在價值」,這種內在信念會轉化為對關係中情感支撐的強烈渴望。
三、情緒調節與學習歷程
3. 缺乏健康的情緒調節經驗:
若成長過程中沒有人教導如何處理情緒(例如挫折、生氣、孤單),可能會把「被理解」、「被安慰」視為唯一能平衡內心的方式,從而發展出「需要外界不斷給予安撫」的傾向。
四、家庭角色與壓力延續
4. 曾是家庭中「被忽略的人」或「角色失衡者」:
例如在重男輕女、過度嚴厲、功能失調的家庭中,孩子可能無法自然表達情緒,長大後在關係中會過度索求被接納、被愛,試圖填補早年的缺失。
五、文化與性別期待的影響
5. 在文化壓力下壓抑需求,反而內化加劇:
例如「男人不能哭」、「父親不能脆弱」這種文化框架,讓情感需求變成壓抑的能量。當被允許或釋放時,往往呈現強烈、不易調節的樣貌。
簡單總結
情感需求高的人,不是太敏感、太黏人或太脆弱,而是內心曾有一個長期未被滿足的空位。這個空位,往往來自於童年某段關係裡的遺憾。
由於無法適當的調節自我狀態,渴望透過孩子來滿足自己無法治癒的內在創傷,所以會開始用親情的方式來威脅家人要照自己的意思,這樣的相處方式也就讓我們整個家庭感到無力與匱乏,處在家庭內耗的過程,要說自己為何不修復自己的內在或許又太過於嚴苛,但如果換作是我們,我們這一代也是會因為父親的這段互動過程中感到非常內耗,如果沒有意識到的話,容易把這個匱乏感帶到自己的生活中,甚至是影響了下一代。
在這樣的狀態底下,跟父親相處往往會有種自己被抽乾的感覺,即便他是表現出對你付出與關心,因為我們的回應不如他所想的,他就會開始表現出失望與憤怒,那如何我們自己不要受到這樣的關係影響,就要透過學習跟覺察自我,才能進一步地做改變。
家人也無意識地變成高度需求人格特質
源自於父親無法給予自我滿足,渴望被愛卻無力給予下一代力量,導致我們家人之間也很難自我滿足,也極度渴望被愛,也就產生了兩種狀態,第一,無力給予父親很好的回應,剩下只有親情之間的關係,如果講成是孝道或許會比較好理解,第二,無法給予他人互相支持的力量與祝福,長期匱乏的內在感受,加上家中的挫敗感,讓我們很難再相信支持的力量,因為我們沒有真正的感受過不計代價的支持,簡單來說就是缺乏被愛,還有愛給予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