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關係 | 藏在心中的惡魔,找回自己的控制點
渴望給予關愛,是我們希望從在乎的人身上獲取溫暖快樂。
但渴望畢竟就是不確定,無法預知的感受,像是許願一樣,所以從小到大的過程中,往往沒辦法照自己的心中想法,然後心中感到失落。
父母本來就是個體,由不同家庭的組成,當兩個個體有了家庭以後,怎麼樣相處合作是需要互相包容的,父親在社會上給予經濟支柱的角色定位,所以背負著無形的社會責任,需要多賺一些錢來讓家人過得更好,母親在社會上給予安定家的角色,同樣的在社會觀點中,就是要賢慧顧家不能愛玩,當然這不是絕對,現在觀念已經改變很多,可是我們想要關愛,有時還是母親的愛大過於父親,因為台灣社會給予的人設就是如此。
渴望父母的愛,是人性,也是心中的惡魔
從小生長的關係,很多習慣來自於跟父母的學習,學習家庭的文化儀式,如果父母小很少稱讚自家小孩,我們無意間也會習慣這種模式,只是很少回察覺到自己的行為,無意識地複製了上一輩的習慣。
想想自己是否也是個很難給予愛的人,無私的奉獻、無私的付出,真正關心對方,關心朋友,自己覺得困難時候,我們卻用很高的標準在看到自己父母,希望他們達到自己有時候都辦不到的行為,當然可以說,他們是大人,年紀比較大應該更成熟。
時間到了自然成為大人,不用任何檢定考
還記得才剛大學畢業,工作幾年後莫名的就 30 歲了,要結婚了準備生小孩了,雖然外表已經是大人了,但內心到底能不能給予自己小孩愛,自己也說不出來,當開始懷疑自己的時候,其實父母也是一樣在問著自己。
我:「真的可以辦到嗎?」
還記得我在 Ptt 上看到一篇文章,爸爸因為早年跟母親離婚,小時候都由爸爸帶大,那因為爸爸長年為了賺錢工作,都晚出早歸很少回家關心他,等他開始獨立生活以後,跟父親的關係漸漸的疏離,甚至幾年才回去看父親一面,我想爸爸的當時一定也是為了要扛起這個責任,而疏於照顧或無法表達自己對小孩的關心,因為爸爸的爸爸,阿公沒有教會他怎麼愛一個人。
所以如果「藏在心中的惡魔」又再讓你煩躁,想要跟人勒索,渴求更多的愛,別忘了靜下心來想想,無法給你愛的人是不是也曾經受過傷,渴望得到他父母的愛呢?
從今天開始學會如何給予更多人愛,包容那不完美的關係,與他對話了解他背後的故事,相信自己可以照顧得更好。
快樂是發自內心的,而不是從別人身上獲取
我們都渴望得到更多,關於內在應該要更專注在「內部控制點」,對於無法掌控的事去在意,只會讓惡魔長得更大,吞食了自己,被它所控制。
#中壢山Pの體悟 🧙♂️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