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以下故事是我朋友跟我分享,感謝他願意將故事告訴我,我將透過以下內容來討論對於自我的改變。
從我有記憶以來,對我爸的臉是模糊的,對他是沒有印象的,除了我媽要我們去找他簽聯絡簿以外,其他時間幾乎是沒有互動的,每次我爸要出門我們總會問他爸爸要去哪,什麼時候會回來,在我印象中他幾乎理過沒有回應過我們,在我小小的身軀裡面,我不懂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直到我10歲時,母親因為罹癌而去世了,才重新認識了我父親。
我媽去世後這些年,我爸特別帶我們幾個小孩去台灣各地方走走,這大概是我生命中感到最快樂的時光吧,第一次去廬山溫泉、太魯閣、九彎十八拐⋯⋯好多景點,是我從未見過的世界,讓我見識到原來這世界有這麼大。
我還記得那幾年家中帶來幾個變革,全家為了振作起來,大家週末早上會聚在一起,討論等等要怎麼清潔家中工作分配,此時會放著張惠美的《姐妹》或是恰克與飛鳥《101次求婚》的歌,一起吃完早餐後開始大家今天的清潔工作。母親離開後大姊就扛起照顧我們的責任,會固定幫我們做飯回家後會帶鹹酥雞給我們吃,這樣的狀態大約維持了三年的時間,直到我大姊嫁出去以後。
幾年後父親的脾氣就越來越暴躁,有次還因為我爸生日,大姊想幫爸爸慶生買了Pizza給他,想説要給他驚喜,結果我爸卻大發雷霆,因為他不喜歡吃Pizza,從原本很期待興奮的氣氛中瞬間降落到絕望的感受,大家都感到特別的害怕。
大姊嫁出去以後,有大多數的時間就會去舅媽家吃飯,去舅媽家吃飯時候,舅媽就像我們的媽媽一樣會特別煮飯給我們吃,大多數我也從他們耳裡聽到父親現在到底又跟誰去約會了,帶誰回家等等。
那段時期算是我那些年人生最黑暗的時期,因為我爸每天回家就是把怒氣帶回家,家人都很怕他全部人都會躲在房間裡能不跟他互動就不互動,很多事情我都會想跟他溝通,但大多都是變成爭執的感覺居多,其他家人就選擇避開衝突,躲在自己房間裡面選擇不出來,避免有交集讓彼此產生衝突。大家也都說不避免跟爸爸產生所以選擇沈默。
國中結束後放榜了,大家都到外地唸書了,因為這樣的發展造成的痛苦,難以消化大家選擇離開這個家,我們的家已經無法再支撐著我們,在我們的內心不斷地瓦解的崩壞中。
到了外地本唸書以為可以喘口氣,終於脫離了那家壓力鍋想要自己一個人重新開始, 已經再也不想回去那我認為那內心感到地獄般的環境,週末不想要再回去面對這痛苦的環境於是打算住在宿舍,沒想到父親卻打電話來狂罵我在外不回家,把那內心的壓力重重的吐露出來,但等到我打定決心還是回去好了,家中卻沒有半個人都連吃的都沒有,那空蕩蕩的家,於是餓了一天就再回到宿舍,後來害怕再被罵就逼自己每都都要回家,就這樣週而復一週,漸漸讓自己習慣這孤單的感受。
失功能家庭的影響與創傷代間循環的打破
下面內容參考來源:陳乓乓
由於母親的提早離開,母親的責任跟重擔就依序著往下移動,從最大小孩的一直到最小的直到再也沒有人願意接下這個重擔,家庭的功能就失去了。
單親家庭的創傷:不是只有孩子
在我們孩子的世界觀,往往只注意到家中最大權力者父親不好的部分,卻很少注意到他背後到底承受了多少的壓力跟創傷,雖然父親給予小孩很大的精神壓力,另個面向也代表,父親的內心存在著很大的心理壓力,自己的另外一半離開的痛苦,還有需要照顧自己四個小孩的辛苦,那無法消化的情緒只能透過外在宣洩出來,面對到自己不無法掌控的事件中就容易爆發出來。
失功能的家庭:孩子成為補位者
在運作不良的家庭中,孩子常無意識地承擔父母的責任,以維持家庭的穩定。這可以比喻為水管系統:父母應是兩條各自流動的管路,能夠自行平衡、和解,而不該透過孩子來獲得情緒安慰或調解衝突。然而,當父母系統失衡,壓力便會向下轉移,落在孩子身上。
這邊看到大姊一開始替補了媽媽的角色,後來找到好的歸宿就離開了家,取而代之的是舅媽的角色取代了媽媽,舅媽就像是家的外掛來補位了孩子缺失的部分,責任依序地往下墜落,終究會落在誰手上不知道。
這可以比喻為水管系統:父母應是兩條各自流動的管路,能夠自行平衡、和解,而不該透過孩子來獲得情緒安慰或調解衝突。然而,當父母系統失衡,壓力便會向下轉移,落在孩子身上。
壓力如何在家庭中向下轉移
當父母無法有效處理自身壓力時,這些壓力會沿著家庭的權力結構向下流動,就像水箱溢出時,水會往較低處流動。這導致:
- 長子、長女:通常承受最多壓力,被視為「懂事」「成熟」「可靠」,因為他們從小就被迫承擔心理負擔。
- 年幼子女:壓力流到最小的孩子時已經減弱,因此老么通常較不拘束、責任感較低,這並非性格差異,而是環境影響。
- 極端失功能家庭:若所有孩子都承受同樣的匱乏,可能導致每個孩子都被迫發展高度功能性,以避免家庭崩潰。
當家庭中有人「失功能」,就會有人不得不變得「超級強大」,來防止家庭「情緒洪水」滅頂。然而,這種強大往往是建立在自身犧牲之上,最終影響孩子的自我發展。
從上面的發展的故事中,因為整個家中的小孩們壓力太大頂不住壓力,最終家庭的功能走向了極端失衡的狀態,孩子為了自保而趕快脫離了原生家庭,以免遭受到滅頂的狀態。然而父親為了尋求解決內心的苦不斷地認識新的對象,想要找一個對象來有個依靠,一方面是心靈上的寄託,再另個面向是有人可以幫自己做飯。
長女與母親:共生的情感連體
- 母親若情緒失衡,可能會將孩子當作情緒垃圾桶,透過訴苦與控制來安放自己的焦慮。
- 長女常與母親形成「情感連體」,即使到了該分化的年齡,也會無法放下母親,無意識地承擔母親的情緒需求。
- 母親的焦慮 = 女兒的焦慮:長女經常被動地共感母親情緒,忽略自己的需求,形成「母親情緒的替代伴侶」。
- 自我認知模糊:她們可能在關係中不自覺扮演照顧者的角色,透過犧牲自我來換取關係穩定,避免被拋棄。
- 「愛」還是「吞噬」? 長女可能懷疑母親對她的愛,究竟是出於真正的愛,還是只是為了滿足自身的需求。
- 母親的需求終究只能由母親自己滿足,長女的努力無法真正填補母親的內在空缺。
此外,長女容易在母親的性別角色框架中迷失,因為她的女性身份與母親重疊,使她難以想像其他可能的女性或母親角色。
因為母親的離開,女兒常常會有自我投射要向媽媽一樣,就可以把家再重塑起來,事實上當家的結構已經改變了,就應該把每個人視為單獨的個體來看待,無論再努力也真正填補母親的內在空缺,
如何打破創傷的代間循環
(1) 父母先處理自身創傷
- 父母應該先學習如何讓自己內在系統運作良好,而非將情緒壓力轉嫁給孩子。
- 重點不是「情緒不能影響別人」,而是不讓情緒淹沒自己與家庭,並學會調適與浮沉,而非直接崩潰。
(2) 選擇「能與自己順利運作」的伴侶
- 健康的親密關係 = 爭執後能夠在彼此系統內取得平衡,而非將問題拋給孩子。
- 當彼此無法解決時,也知道如何尋求外部支持(諮商、溝通技巧等)。
(3) 認識「失功能的恐懼」只是幻象
- 事實是:
- 家不會因為某個人失功能就滅亡
- 沒有人需要補位
- 沒有穩定的爸爸或媽媽,家也不會死掉
- 關鍵是放下對「家應該是什麼」的僵化想像,而是去創造自己認為應該存在的家庭樣貌。
- 面對最害怕的後果,並接受它,這才是擺脫創傷循環的起點。
總結
在失功能的家庭中,孩子常被迫承擔父母的角色,無論是長女與母親的情感連體,還是長男被投射為「理想男人」,這些模式都會影響孩子的自我認知與親密關係。
要打破創傷循環,關鍵在於:
- 父母先處理自身創傷,學習調適情緒,而非將壓力轉嫁給孩子。
- 選擇合適的伴侶,建立健康的情感互動模式。
- 放下對家的僵化期待,真正接受自己的家庭樣貌,而非強行補位。
家庭創傷的影響並非宿命,而是可以透過覺察與行動改變的。只要願意面對並調整自己,就能打破過去的束縛,創造新的可能性。
我們都被太多傳統的家的樣貌所框架住,讓我們有一個既有家庭應該要有的樣子,不斷透過自己的想像中的樣子,跟努力想要來鞏固這個家,造成心中的巨大的焦慮,深怕做錯什麼家就瓦解了,事實上我們只要接受現在這個家就是如此,父親脾氣不好就是如此,並不是因為誰的原因而造成了現在的關係,透過我們自己的內在學習與就可以慢慢克服,家庭對我們的苦對於家庭的苦。